「大人生氣打頭」萬萬不可!心理師教你冷靜應對孩子撞頭,完整攻略必學!

面對孩子的情緒表達,許多家長常常感到手足無措。尤其當孩子出現撞頭等行為時,父母更是焦慮萬分。但請務必記得,「大人生氣打頭」是對孩子身心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,絕對應該避免!如同信誼好好育兒所強調的,當孩子生氣撞頭時,家長首先要冷靜應對,避免讓孩子認為這種行為可以操控大人。除了冷靜,更重要的是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需求。孩子可能正處於口腔期,透過撞頭來獲得感官刺激,或是情緒表達能力尚未發展成熟。接下來,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幫助孩子安全地表達情緒,並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。
OK.

面對孩子的情緒表達,許多家長常常感到手足無措。尤其當孩子出現撞頭等行為時,父母更是焦慮萬分。但請務必記得,「大人生氣打頭」是對孩子身心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,絕對應該避免!如同信誼好好育兒所強調的,當孩子生氣撞頭時,家長首先要冷靜應對,避免讓孩子認為這種行為可以操控大人。除了冷靜,更重要的是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需求。孩子可能正處於口腔期,透過撞頭來獲得感官刺激,或是情緒表達能力尚未發展成熟。在我的經驗中,當孩子出現撞頭行為時,家長可以嘗試提供其他感官刺激,例如擁抱、玩沙、或提供安全的咬咬膠,轉移孩子的注意力。同時,教導孩子用語言表達情緒,例如「我現在很生氣」,並給予肯定和鼓勵。接下來,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幫助孩子安全地表達情緒,並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。

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(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)

  1. 冷靜應對:當孩子因生氣而撞頭時,家長首先要保持冷靜,避免讓孩子覺得這種行為能操控你的情緒反應。以平靜的態度面對,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孩子。
  2. 理解情緒需求:試著從孩子的情緒需求出發,了解他們可能因為情緒表達能力尚未發展完全而採取不當行為。透過擁抱、玩沙或提供安全的咬咬膠等方式,轉移孩子的注意力,並讓他們感受到支持。
  3. 學會情緒管理:家長應該努力管理自身情緒,避免情緒失控導致「大人生氣打頭」的行為。尋求專業協助或學習情緒調節技巧,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且充滿愛的成長環境。

「大人生氣打頭」的真相:絕對不可接受的虐待行為

作為兒童發展與行為治療專家,我必須強調,「大人生氣打頭」是一種絕對不可接受的行為。無論成年人面對多大的憤怒或挫折,都不能將孩子當作情緒的宣洩對象。這不僅是體罰,更是虐待,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深遠傷害。有些家長或許認為輕輕一擊無妨,但孩子面對主要照顧者的暴力會產生難以想象的負面影響。

「大人生氣打頭」對孩子的傷害:

  • 身體傷害:即使是輕拍,也可能對幼兒脆弱的頭部造成損傷,甚至引發腦震盪。
  • 心理創傷:遭受打頭的孩子可能感到恐懼焦慮無助,對成年人產生不信任,甚至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。
  • 情緒發展阻礙:長期處於暴力環境下的孩子,難以建立健康的情緒調節能力,可能變得過度敏感易怒
  • 認知功能受損:研究顯示,遭受虐待的孩子在學習和注意力上可能出現困難。
  • 行為問題:孩子可能為了應對壓力,出現退縮攻擊性行為,甚至自我傷害,並在與同儕互動中重複暴力行為。
  • 親子關係破裂:暴力嚴重損害親子間的信任,長期下來可能導致關係完全破裂,孩子在成長中缺乏支持。

「大人生氣打頭」背後的原因:成年人需為情緒負責

有些成年人可能會說:「我只是一時失控。」但這不是藉口。成年人應學習管理情緒,而非將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。造成「大人生氣打頭」的原因包括:

  • 壓力過大:生活中的工作、經濟、家庭等壓力可能令人感到無法承受。
  • 情緒調節不足:部分人缺乏情緒調節技巧,面對壓力時易失控。
  • 童年創傷:過去的創傷可能影響我們的情緒反應,導致不當行為。
  • 缺乏支持系統:缺少社會支持會使人感到孤立,難以應對挑戰。
  • 對兒童發展缺乏理解:不理解兒童發展規律可能導致不合理期待,進而引發失望和憤怒。

如果您有「大人生氣打頭」的傾向,請務必尋求專業協助。心理諮詢與治療能幫助您理解情緒模式,學習有效情緒調節技巧,並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。養育孩子是一項挑戰,沒有人是完美的。關鍵在於我們的學習與成長,為孩子創造充滿愛、尊重和理解的環境。更多情緒管理技巧,請參考家庭健康服務網站。

寶寶生氣撞頭,爸媽怎麼辦?

親愛的爸媽們,看到寶寶因生氣而撞頭,您一定感到心疼和焦慮。請先深呼吸,告訴自己:「我能處理好這件事。」首先,確保寶寶安全,然後了解他為何會這樣做。寶寶撞頭的原因可能有:

  • 情緒表達: 對於尚不懂言語表達的寶寶,撞頭可能是表達挫折、憤怒或不滿的方式。
  • 尋求感覺刺激: 一些寶寶觸覺較遲鈍,需透過撞頭獲得感覺刺激以感到舒適。
  • 自我安慰: 撞頭可能成為寶寶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,幫助他們平靜下來。
  • 環境壓力: 環境變化或過多刺激可能使寶寶焦慮,導致撞頭行為。

了解原因後,可以採取以下步驟應對:

第一步:保護寶寶的安全

這是最重要的!

  • 移除危險物品: 立即將周圍尖銳物品及堅硬傢俱移開,避免寶寶受傷。
  • 提供柔軟緩衝: 在撞頭的特定區域鋪上軟墊或地毯,使用防撞條以提供額外保護。
  • 抱住寶寶: 溫柔地抱住寶寶,將他帶到柔軟的地方,如床上或沙發上,防止撞頭。

第二步:轉移寶寶的注意力

當寶寶開始撞頭時,試著用以下方法吸引他的注意:

  • 聲音吸引: 輕聲呼喚寶寶的名字、唱歌或播放他喜歡的音樂以吸引注意。
  • 玩具或物品: 提出寶寶喜歡的玩具或繪本,讓他轉移注意力。
  • 遊戲互動: 與寶寶進行躲貓貓、拍手歌、搔癢等簡單遊戲,讓他開心。
  • 擁抱安撫: 給寶寶一個溫暖擁抱,輕聲告訴他「沒事了,爸爸媽媽在這裡。」

第三步:提升寶寶的觸覺敏銳度

如果寶寶撞頭是因為觸覺遲鈍,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增強感覺刺激:

  • 嬰兒按摩: 參考嬰兒按摩資料,每天為寶寶進行輕柔的全身按摩,注意觀察他的反應。
  • 多元感覺刺激: 與寶寶玩耍,提供各種感官刺激,例如:
    • 觸覺: 讓寶寶玩不同材質的玩具。
    • 視覺: 給寶寶看色彩鮮豔的圖卡或繪本,帶他戶外欣賞風景。
    • 聽覺: 播放各種音樂或童謠,與寶寶互動。
    • 味覺: 讓寶寶嘗試不同口味的安全食物。
    • 嗅覺: 讓寶寶聞不同氣味,但避免刺激性氣味。

重要提醒: 如果寶寶的撞頭行為持續或力道過大,建議諮詢專業人士,如兒童發展專家或心理師,以尋找問題根源並獲得解決方案。

「大人生氣打頭」萬萬不可!心理師教你冷靜應對孩子撞頭,完整攻略必學!

大人生氣打頭.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

為什麼會撞頭打頭?

許多父母看到孩子撞頭時,常會驚慌失措,擔心孩子生病或出現問題。其實,撞頭行為往往是孩子情緒調節的一種方式。就像成年人會聽音樂、運動來釋放壓力,孩子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應對情緒。

仔細觀察撞頭時,您會發現孩子通常會有重複動作,這種規律性和帶來的感覺刺激能幫助他們平復情緒。對小孩來說,撞頭就像自我安撫的一種儀式,能釋放生氣、挫折或焦慮的情緒,尤其當他們無法用言語表達時。

在成長過程中,孩子可能都經歷過撞頭的階段。有些孩子明顯,有些則不易被發現。有些孩子迅速度過這一階段,有些則會持續較長時間。原因除了與孩子的氣質和發展有關,也與父母的反應和引導密切相關。

一些父母在看到孩子傷害自己時,可能會過度緊張立即制止。然而,過度關注可能強化孩子的行為,因為他們可能會發現這樣能引起父母的注意。隨著時間,撞頭行為可能不再是單純的情緒抒發,而成為吸引注意的方式。這樣一來,這種行為便可能持續更長,甚至變習慣。

因此,當孩子出現撞頭行為時,父母需要保持冷靜,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模式,找出行為的真正原因。是為了抒發情緒還是吸引注意?不同原因需要不同的應對策略。在接下來的段落中,我們將探討如何有效應對孩子的撞頭行為,幫助他們學習更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。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兒童情緒發展的資訊,可以參考美國教育資源資訊中心(ERIC)的相關文獻。

為什麼會撞頭打頭?
主題 描述
撞頭行為的本質 撞頭往往是孩子情緒調節的一種方式,類似於成年人聽音樂或運動來釋放壓力。
撞頭的機制 重複動作和規律性帶來的感覺刺激,能幫助孩子平復情緒,如同自我安撫的儀式。
撞頭行為的普遍性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都經歷過撞頭的階段,持續時間因人而異,與氣質、發展和父母的反應有關。
父母的反應 過度關注可能強化孩子的行為,使其成為吸引注意的方式,導致行為持續更長。
應對策略 保持冷靜,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模式,找出行為的真正原因,並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。
延伸閱讀 更多兒童情緒發展的資訊,可參考美國教育資源資訊中心(ERIC)的相關文獻。

觀察與理解,而非立即制止

當您見到孩子打頭或撞牆時,請保持冷靜。孩子可能在探索自己的身體,或是無意中發現這能引起大人的注意。此時,最重要的是觀察,而非立刻制止或過度關心。

那麼,應該觀察什麼呢?請記錄以下幾個重點:

  • 行為時機: 孩子在哪些情境下會打頭或撞牆?是疲倦、飢餓、生氣,還是無聊時?
  • 行為頻率: 每天出現幾次?頻率是高還是低?
  • 行為強度: 力道如何?是輕碰還是用力撞擊?
  • 持續時間: 每次行為持續多久?幾秒鐘還是一段時間?
  • 孩子反應: 孩子表情和反應是怎樣的?感到痛苦、放鬆,還是無感?

詳盡的觀察能幫助找出孩子行為的潛在原因。例如,如果孩子在疲倦時打頭,可能是自我安撫的方式;若常在被禁止後撞牆,則可能是表達不滿與挫折。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,能更有效地應對。

重要提醒:在觀察的同時,務必確保孩子的安全。若行為力道過大,可能造成傷害。可移除周圍危險物品,或在牆角等尖銳處加裝軟墊以保障安全。但切勿讓孩子發現您過於在意他的行為,以免強化該行為。

家長可參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衛教資訊,了解更多正向教養技巧,以更溫和且堅定的方式引導孩子行為。

重要提醒:如果觀察後仍無法確定孩子行為的原因,或行為已影響日常生活,建議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。專業評估能深入了解孩子狀況,並提供具體解決方案。您可諮詢童伴心理諮商所等機構,獲得專業幫助。

兩歲孩子頻繁撞頭,該怎麼辦?

各位家長,是否疑惑兩歲的孩子為何經常撞頭或打頭?更讓您擔心的是,如果孩子在這個年齡還不會說話,這是否代表發展出現問題?

孩子的撞頭行為與語言發展關係密切。當他們無法用言語表達情緒或需求時,可能會透過肢體動作來傳達。撞頭和打頭可能成為他們表達挫折、憤怒、不舒服或無聊的方式。

以下是更詳細的解釋:

  • 情緒表達的替代方案:兩歲的孩子情緒調節能力尚未成熟。他們遇到挫折時,如想要玩具卻無法獲得,可能無法表達「我生氣!」,因此選擇用撞頭來宣洩情緒。
  • 引起注意的手段:有時孩子撞頭並非因為不快,而是單純想引起大人的關注。他們可能發現這行為能立刻讓父母注意到他們,從而學到用撞頭來達成目的。
  • 自我安撫及刺激:撞頭有時是一種自我刺激的方式。透過重複性動作,孩子可獲得感官刺激,有助於自我安撫,尤其在感到無聊、焦慮或不安時。

因此,如果您注意到孩子經常以撞頭或打頭的方式表達情緒,而在兩歲時仍無法說完整句子,且在無聊時也會撞頭,建議您盡早安排早期療育評估,以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。

早期療育 是及早發現與介入的過程,透過專業評估,我們能清楚了解孩子在各發展領域(如語言、認知、動作、社會情緒)的表現,找出優勢與弱勢,並根據需求量身打造合適的療育計畫。

早期療育的重要性在於,它能幫助孩子在發展的黃金時期獲得必要的支持,促進各項能力發展,減少發展遲緩帶來的負面影響,甚至幫助孩子追上同齡的發展水平。您可參考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網站了解更多早期療育資源。

請注意,撞頭並不一定代表發展遲緩,但若同時出現語言發展遲緩,就需提高警覺。早期療育評估旨在全面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,並提供所需協助,讓其在最佳環境中健康成長。

您可以透過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網站查詢各縣市的早療資源。此外,也可諮詢兒科醫師以獲取專業建議。記住,您並不孤單,有許多資源可支持您和孩子!

可以參考 大人生氣打頭

大人生氣打頭結論

面對孩子的情緒表達,尤其是像撞頭這樣看似令人擔憂的行為,最重要的是理解、接納,並尋求適當的引導方式。透過觀察、轉移注意力、提供感官刺激等技巧,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安全地表達情緒,並逐漸建立更健康的情緒調節能力。 記住,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,需要的關懷和支持也會有所不同。 孩子會撞頭,有時候可能也跟口腔期不滿足後遺症有關,需要更多耐心與愛心。

同時,我們也要再次強調,「大人生氣打頭」絕對是錯誤的示範,而且是對孩子身心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。作為照顧者,我們有責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,為孩子建立一個安全、充滿愛的成長環境。 如果您發現自己難以控制情緒,甚至有傷害孩子的衝動,請務必尋求專業協助。 照顧好自己,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。

教養之路漫長而充滿挑戰,但只要我們持續學習、成長,就能成為孩子最好的引導者。 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創造一個充滿愛、尊重與理解的未來。 也別忘了,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有時候會遇到口慾期不吃奶嘴等狀況,都是需要爸媽細心觀察與陪伴的。

大人生氣打頭 常見問題快速FAQ

Q1: 孩子生氣撞頭,但「大人生氣打頭」絕對不可以!遇到這種情況,我應該怎麼做?

首先,深呼吸,保持冷靜!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反應過度,以免強化他的撞頭行為。確保孩子周圍環境安全,移除尖銳物品。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,用聲音、玩具或遊戲吸引他。如果孩子情緒平穩,給予擁抱安撫。最重要的是,了解孩子撞頭背後的原因,是情緒表達、尋求刺激還是其他?若撞頭行為頻繁且嚴重,請尋求專業協助。

Q2: 我承認我有時會對孩子發脾氣,甚至想打他。我知道「大人生氣打頭」是不對的,但我控制不住自己,該怎麼辦?

承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。請務必尋求專業協助,例如心理諮商或治療。這些資源能幫助您理解自己的情緒模式,學習有效的情緒調節技巧,並找出壓力源。同時,學習正向教養技巧,與孩子建立良

Q3: 我的孩子兩歲了,還不太會說話,而且常常撞頭,請問這是發展遲緩嗎?需要做早期療育評估嗎?

孩子撞頭不一定代表發展遲緩,但若同時伴隨語言發展遲緩,就建議盡早安排早期療育評估。評估能全面了解孩子在各個發展領域的表現,找出優勢與弱勢,並根據需求量身打造合適的療育計畫。早期療育能幫助孩子在發展的黃金時期獲得必要的支持,促進各項能力發展。您可以透過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網站查詢各縣市的早療資源,或諮詢兒科醫師。

個人頭像照片

By 阿葆老師

我是阿葆老師,深耕於兒童教育與家庭教養領域多年,透過人類圖工具,我成功協助無數家長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方式。多年來,我舉辦了數十場線上線下講座,親身陪伴許多家庭從困惑走向理解,從衝突走向融洽,從幼兒到青少年,每個階段都能有效降低摩擦、提升家庭幸福感。[email protected]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